前几天一位家长,联系我们想要给4岁的女儿约咨询,起因只是幼儿园老师的一句话:“你家孩子最近总是推人,这样可不行!”。后来经过我们机构老师的初步判断,建议她来做家长咨询,因为相较于孩子的表现,她的焦虑和困惑其实更需要关注。 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中上演。当孩子表现出攻击行为时,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担忧和制止,也会疑惑:那个曾经温顺的宝宝去哪了?为什么现在的他变得如此“好斗”?,甚至有些还会像这位妈妈,被激活了自身的焦虑,陷入纠结中,觉得孩子这是出现无比严重的问题了。 然而,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,适度攻击性的出现恰恰是孩子心智成长的重要信号。 01
重新认识“攻击性”
也许不是坏行为,而是发展需求
在成人世界里,“攻击性”常常带有负面含义。但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,攻击行为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、界限探索和情绪表达能力成长的自然表现。
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就指出:2-7岁的儿童处于“自我中心”阶段,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,但尚未完全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观点。这种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这个阶段会通过“攻击性”行为来探索自我与他人的界限。
可以说,孩子的攻击行为是自我意识的萌芽,是孩子开始意识到“我”的存在,需要通过行动来确认自己的独立性了;这也是情绪表达的学习,适度的攻击行为往往是孩子表达愤怒、挫折等复杂情绪的原始方式;这还是社交技能的练习,通过冲突,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动、协商和解决问题。
孩子攻击行为的发展阶段与含义:
1-2岁:探索期的身体表达
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能够自主移动,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,但语言能力有限。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遇到挫折时,他们可能会通过打人、咬人等行为来表达情绪。这是孩子学习因果关系和自我效能感的开始。他们发现自己的行为能够引起他人反应,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里程碑。
3-4岁:自我主张的尝试
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更加强烈,“我的”概念变得突出。他们开始通过攻击性行为来保护自己的物品和空间,这也是物权概念的建立期。这个时期的攻击行为帮助孩子建立个人界限,学习如何主张自己的权利和需求。
5-6岁:社交冲突的演练
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,孩子开始面临更复杂的人际情境。这个阶段的攻击行为往往出现在冲突解决过程中,表明孩子正在尝试处理社交问题。这是孩子学习谈判、妥协和同理心的重要机会。
当然,我们也需要区分健康攻击性与问题行为。
虽然攻击性是孩子发展的正常部分,但家长需要会区分健康的发展信号和可能需要干预的问题行为,要懂得如何观察并判断孩子的表现是否是“适度”的。
健康攻击性:
情境性:在特定情境下发生,如疲劳、挫折时;
可疏导:通过引导能够改善;
非破坏性:不会对自身或他人造成严重伤害。
需要专业干预的攻击性:
频繁且强度大的攻击行为;
对动物或年幼儿童的残忍行为;
伴随其他症状如睡眠问题、情绪极度不稳定。
02
家长如何正确回应孩子健康的攻击行为
原则一:理解而非评判
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,避免立即贴标签或惩罚。试着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,比如,问一问:“是因为弟弟拿了你的玩具,你才推他的吗?”。
具体方法:
蹲下与孩子平视,用平静的语气交流;
帮助孩子识别和命名情绪:“你现在感到很生气,对吗?”;
表达理解:“我知道生气的时候很难控制自己”。
原则二:教导替代行为
单纯禁止攻击性行为效果有限,重要的是教导孩子更适当的表达方式。
具体方法:
提供情绪词汇:“下次你可以说'我生气了',而不是打人”;
示范解决方法:“如果你想要那个玩具,可以问'能让我玩一会儿吗'”;
鼓励用语言表达感受:“告诉我是什么让你这么不高兴了?”。
原则三:保持一致性
建立清晰、一致的规则和后果,帮助孩子理解行为的界限。
具体方法:
提前设定规则:”在我们家,不可以打人”;
温和而坚定地执行:“因为你打了人,现在需要暂停玩耍5分钟”;
事后讨论:“下次遇到这种情况,你会怎么做?”。
同时,家长自身的情绪管理同样重要。
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,家长的情绪反应至关重要。心理学家丹尼尔·西格尔的研究指出,家长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。
家长需要能意识到自己的触发点:是什么最容易让你失控;然后,积极练习暂停技术,比如,感觉要爆发时,先深呼吸5秒;同时,要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,比如,与家里人或者其他家长交流经验,寻求理解和支持。
写在最后:
每个孩子都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学习:如何平衡自我主张与他人需求。攻击性行为的出现不是教养的失败,而是孩子正在努力成长的证明。
正如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·勒温曾说的:“攻击性不是需要消除的缺陷,而是需要引导的能量。”当我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攻击性,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陪伴他们完成从原始表达到成熟沟通的蜕变。
家长真正的教养智慧,不在于消灭孩子的攻击性,而在于帮助他们将这种能量转化为自我肯定的勇气、边界维护的能力和创造性表达的活力。
所以,下次当你的孩子表现出攻击性时,不妨先放下焦虑,将其视为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窗口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不仅是在帮助孩子成长,也是在重新学习如何接纳人类情感的完整谱系。
毕竟,能够健康表达攻击性的孩子,往往也是能够坚定维护自我、富有生命力的个体。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吗?
- END - 来源网络,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:心屿心理咨询,原文未标注原出处,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本号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,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、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,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,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部分推送文章、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,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原作者联系我们:15663816666,经核实后,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
【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】
手机/微信:15663816666
电话:0451-86315777
微信公众号:zrlxlzx
抖音号:zrlxlzx_1973
快手号:zrl15663816666
西大桥店: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
群力店: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-1834
【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】
http://www.psy525.cn/HLJ525.html
http://www.psy125zrl.com/
http://www.psy125.cn
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,介绍,咨询案例,咨询方式,收费标准,预约流程,联系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