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
案例分享
来访须知

【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】总是很累,可能是被“耗竭型抑郁”悄悄盯上了

发布时间:2025-11-18   浏览:

早晨,闹钟响了无数遍,你才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,明明睡了一整晚,却感觉身体像灌了铅一样沉重。洗漱、收拾,机械地完成这些动作,出门上班,挤在拥挤的地铁里,被人群推搡着,却连抱怨的力气都没有......


好不容易熬到下班,回到家只想瘫倒在沙发上,连晚饭都不想吃......周末,本想着可以好好放松一下,却发现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,只想在床上躺着,刷着手机,时间就这样一点点流逝。


你是不是也常常陷入这样的疲惫中?


明明没做什么重体力活,却总是累得不行;明明有很多想做的事,却连开始的力气都没有。这种疲惫,不是简单的身体劳累,而是从身体到心理的全方位倦怠。


其实,你可能正在经历一种并不罕见,却常被忽视的心理困境 —— 耗竭型抑郁。


“耗竭型抑郁” 是什么?


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耗竭型抑郁常被归类为「高功能抑郁」或「情绪耗竭」的一种表现。


它不同于典型抑郁那种无法起床、对一切失去兴趣、严重影响功能的状态。它的隐蔽性让人更难以察觉,你依旧能按时打卡、交稿、做汇报;和朋友聊天还能插科打诨,甚至成为社交中心;在外人眼里你 “状态不错”,甚至 “过得很好”。


然而,这背后的代价只有你自己最清楚。每一件小事都需要耗费巨大心理能量,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社交或日常事务,也可能让你感到筋疲力尽。


这种疲惫不是身体的劳累,而是心理上的极度耗竭。心理学家指出,这种状态与慢性应激密切相关。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下,身体的下丘脑 — 垂体 — 肾上腺轴持续被激活,导致神经递质和激素平衡被打乱,从而出现情绪持续低落、易怒、注意力下降等症状。


有学者将这种隐性、持续的能量消耗称为 “微型耗竭”:每一次自我压抑、假装坚强、加倍努力,都会消耗掉一点心理资源。这种微耗逐渐累积,最终形成一种持久而隐性的抑郁感,让人即使看似功能正常,也感到内心空洞、疲惫不堪。


这些可能是 “耗竭型抑郁” 信号:


如果你常常有以下这些感受,那可要警惕了,它们可能就是 “耗竭型抑郁” 发出的信号。


1)疲惫感如影随形:

每天早晨醒来,就像没睡过一样,身体沉重,四肢无力,一整天都被疲惫笼罩,哪怕经过充足的休息和睡眠,这种疲惫感依然挥之不去。


2)对生活失去热情:

曾经热爱的事情,现在都提不起兴趣。周末不再期待和朋友聚会,曾经喜欢的电影、音乐、书籍,如今都觉得索然无味。生活仿佛变成了一场按部就班的任务,只是为了完成而完成,不再有享受和乐趣。


3)持续的自我怀疑:

即便完成了任务,也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,不断地挑剔和否定自己。工作中得到了领导的表扬,却觉得只是运气好,不是自己真的有能力;生活中取得了一些成绩,也觉得自己只是侥幸,随时会失去。


4)情绪变得迟钝:

感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变得很淡,没有了强烈的情绪波动。遇到开心的事,也只是浅浅一笑;遇到难过的事,也没有了痛哭流涕的冲动,只是麻木地接受。生活好像变得平淡无奇,没有了激情和色彩。


5)假笑与社交疲劳:

在社交场合中,总是强颜欢笑,应付着他人。和朋友聚会时,表面上有说有笑,内心却感到无比疲惫。社交不再是一种享受,而是一种负担,结束后只想一个人静静待着。但独处时,又会陷入空虚和孤独之中。


6)逃避现实:

习惯性地通过熬夜、刷短视频、沉迷剧集等方式来逃避现实压力。夜深人静时,不想睡觉,只想通过这些方式来麻痹自己,暂时忘却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。比如,很多年轻人在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时,会选择在下班后熬夜刷手机,看各种娱乐视频,以此来逃避现实中的不如意,让自己在虚拟的世界中得到片刻的放松。


是什么让我们陷入 “耗竭式抑郁”?


1)社会期待的重压


在这个信息爆炸、竞争激烈的时代,“必须优秀”、“要独立”、“不能脆弱” 仿佛成了不成文的社会规范。打开社交媒体,满屏都是精英们光鲜亮丽的生活,年轻创业者成功融资、学霸们斩获名校 offer、职场达人升职加薪。


这些看似励志的故事,却在无形中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我们害怕被时代抛下,拼命追赶,不敢停下脚步。为了达到社会的期待,我们隐藏自己的痛苦,假装坚强,戴上 “能干”“稳重” 的面具。


心理学中的情绪抑制机制表明,长期压抑内心的真实感受,会导致内在张力持续上升,形成一种慢性的情绪负荷,最终演变为情绪耗竭。


2)“自我负责” 的枷锁


“你不努力就没人替你努力”、“不自律的人连吃苦的资格都没有”,这些看似励志的话语,在某种程度上却放大了年轻人的内疚感。


在高度 “自我负责” 的文化语境下,我们将自己的价值与成功紧密挂钩,一旦稍有 “掉队”,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。


心理学家阿德勒在《自卑与超越》中指出,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如果建立在 “必须成功” 之上,反而容易陷入深层焦虑与抑郁。

当我们把自我评价系统和社会评价系统高度绑定时,每一次失败都像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,让我们在 “要配得上期待” 的挣扎中越陷越深,最终催生耗竭型抑郁。


3)情感联结的缺失


现代社会,虽然科技让我们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,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似乎越来越远。我们可以在社交软件上与无数人交流,却很难找到一个可以真正倾诉心声的人。


还有不少年轻人在表达情绪时,会担心自己 “麻烦到别人”、“被觉得太矫情”,于是逐渐减少深层连接,用表情包、调侃、社交段子来掩盖真实情绪。


但研究指出,高质量的情感联结,是抵御心理耗竭的重要资源。缺乏情感滋养,我们就像在贫瘠土壤中生长的植物,无论多么努力,都难以茁壮成长。


就像歌曲中唱到的 “像我这样优秀的人,本该灿烂过一生,怎么二十多年到头来,还在人海里浮沉”,这句歌词唱出了许多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。


在繁华都市中,无数人在孤独中挣扎,看似热闹的社交生活,却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。


如何打破 “耗竭”,拥抱自我?


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了这些信号,先别慌,也别害怕,这不是世界末日。耗竭型抑郁虽然会让我们感到痛苦和疲惫,但它也是一个信号,提醒我们该停下来,关注自己的内心,好好照顾自己了。


以下这些方法,或许能帮助你打破 “耗竭”,重新拥抱生活。


1)自我觉察,正视问题


很多人以为抑郁必须达到极端表现才值得重视,但耗竭型抑郁往往潜伏在日常生活中。觉察和命名自己的状态,是改变的第一步。


你可以这样问问自己:

“我最后一次真正感到放松是什么时候?”“我是在为目标努力,还是只是在消耗自己避免掉队?”“我活得像我自己想要的样子吗?” 


通过这些问题,让自己正视内心的感受,不要逃避,也不要忽视。


2)释放情绪,轻装上阵


长期的压抑让我们内心积压了太多负面情绪,找到合适的出口至关重要。比如,唱歌、画画、运动......就像我的一位来访,他在压力大的时候,会选择通过跑步来释放情绪,每次跑完步,都感觉身心轻松。或者你也可以找朋友倾诉,在信任的人面前卸下伪装,获得理解与支持。


3)重建联结,获取支持


主动与他人建立深度联系,是对抗耗竭型抑郁的有力武器。不要再害怕麻烦别人,真正的朋友会愿意倾听你的烦恼,与家人保持密切的沟通,在亲情中汲取温暖和力量。


记住,我们不是一座孤岛,在相互支持中,我们能获取战胜困难的力量。


总之:


生活不应只有无尽的疲惫和自我怀疑,别让疲惫偷走你的生活,别让 “耗竭型抑郁” 成为你生活的主旋律。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,就像关注身体健康一样重要。


而且,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我们一直都在这里,愿意陪你走过这段艰难的时光。


- END -


来源网络,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:智浩心理,原文未标注原出处,转载请注明原出处

本号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,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、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,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,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部分推送文章、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,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,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原作者联系我们:15663816666,经核实后,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


【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】

手机/微信:15663816666
电话:0451-86315777
微信公众号:zrlxlzx
抖音号:zrlxlzx_1973
快手号:zrl15663816666
西大桥店: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
群力店: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-1834

【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】

http://www.psy525.cn/HLJ525.html
http://www.psy125zrl.com/
http://www.psy125.cn


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,介绍,咨询案例,咨询方式,收费标准,预约流程,联系方式

上一篇:【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】自我觉察:懂自己、懂情绪、能自省
下一篇:暂无
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| 访客留言